Featured image of post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(治学四谈)

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(治学四谈)

数年来,每当我困顿、迷惘、看不见方向,陈敏之先生掷地有声的文字,时仍在我脑中回响。

目录

一 • 越是专家越要慎言己学
二 • 理想与现实
三 •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
四 • 去除现象的遮蔽

一 • 越是专家越要慎言己学

人的精力是有限的。在一个领域取得成绩,不代表在所有领域都能有真知灼见。然而一旦在某个领域受人追捧,就容易把它放大,以为这世上没有什么不通的东西。另一方面,人对自己尚未精通的领域,只知表面的,通常有着特别乐观的想象,觉得这学问很高,能解决世上一切问题。真正学到以后,才发现大约也不过如此,别说造福世界,就连自己的生活也与从前毫无改观。我们经常看到对哲学(或者任意学科)侃侃其谈的学生,见到人都恨不得要用哲学方法给他刨析一下周遭的事物——这或是学问的必经之路——然而如果碰见某个领域的“专家”,也在大肆鼓吹,有了他的这门学问,世界就好了,那多半是他还没在这门领域内有多深的思考。

所以一方面总是有浪漫的想象,才学得进新的学问;一方面也要意识到,没有任何一种科学能把一个问题一劳永逸地解决了。人不能走向有知(Jean d’Ormesson, Doing Battle at the Frontiers)。

所以治学定要求深,不能浮于道听途说的表面。只有对基本的东西了解了,提出的怀疑才是有价值的,才能在学问上推动一些进步。

Jan 3, 2022

二 • 理想与现实

老一辈人回顾过往,若提到少时憧憬,多会慨叹错失许多。更甚如曾杲先生断言:“人生是一直在走下坡路的。”(通往未来的列车,2019)一想确实如此,除了治学、志业,是做得越深越知道不易的;生活里还有很多回想起来深觉悔恨的事情。曾经决断不慎、犹豫逗挠、贪玩误事,没有抓住许多机会。应当理解,理想并非完全缥缈如泡影,如何树立和着手开始仿佛更为重要。退一步说,今天的青年是否有理想或者有着怎样的理想都尚且是个问题;但凡有理想的,却偶尔让人无言。故而我常不爱说兴趣、理想、使命等词,这类词已经显得有些刻奇了。

Jan 6, 2022

三 •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

我们在少时往往接受过某种先定的思想,并自然而然地被它塑造。比如,童稚时候学习科学,最甚接触到笛卡尔的怀疑论,《谈谈方法》教我们用理性演绎一切问题。绿肥红瘦、春暖花开,有了牛顿的运动观念,新奇的世界都有迹可循。

充分的理性是通往反思必要的路。长大后,接触了复杂的思想,曾经深信不疑的,埋下了些动摇。这时若有一种远大的理想,我们或许会向它转向。我们反对那些旧的观念,希望大家都要赞同这正确的东西。后来,随着年岁渐长,历阅更进,方知这样的思想,或者任何一个思想,或无助于任何改变;而此前抗议的,其中之谛只是不可明讲而已。不再有丰富的表达,而希望做一些微小却切实的事情,帮助身边的人;同时也理解到,自己之所为在这茫茫大时代中的位置,看似退缩,实然是默守着深信之志业力行求索。

我们常常经历这样从保守到激进再回归保守的双重转向。一个迭起涌动的未来,曾经是我们想要。在某个时候,却总要遇到“娜拉走后怎样?”的问题,现实令我们不得不对曾经深信不疑的事情重新思考。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,是我们人生治学抛不开的主题。数年来,每当我困顿、迷惘、看不见方向,陈敏之先生掷地有声的文字,时仍在我脑中回响:“诗的时代过去了,现在是散文的时代。”(顾准文集,1994)

Jan 4, 2022

四 · 去除现象的遮蔽

对于一些更加“现实”,甚至“现象”的问题,我们确实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遇上,但往往是热闹一阵之后于事无补,也便全数尽忘,不再引起余波。热闹确乎是不可制止也无需担忧的;然对于我们而言,好的重要性感受才能把问题从长期与实践的角度揭示出来。看到现象背后的症结所在,当然在行动之前还要经过充分的讨论,这些便大概是学院的任务。做学问如果总是追热点,难免忙到最后一无所获。

Jan 4, 2022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