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eatured image of post 音乐随感录 Classic Records Collection - Vol.5

音乐随感录 Classic Records Collection - Vol.5

而当音乐可以表现一些难以言喻,但又确实且深重的挣扎与冲突的时候,它就完全成为一种审美,是晓波先生所说“离于尘世的自由”了。

这是 Simon 的古典音乐唱片推荐栏目第5期,来自2022年7月。

Simon 的话

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,我只能用感受来介绍喜欢的唱片。比起乐评,这更像是一些文学随笔。而音乐最终是一种审美,受人自身和人同音乐的关系影响;简单地说,则或许与一个人的性格有关。故录音版本大多无所谓好坏之分。如果我的文字恰好打动了你(这绝非易事),不妨也可以把这些音乐找来听听。

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使用邮件和我聊天😄


Martha Argerich 演奏 Schumann

Cover3

唱片名:Martha Argerich Plays Schumann
艺术家:Martha Argerich
发行日期:1st Jun 2021
厂牌:Warner Classics

华纳新制的 Martha Argerich 录音系列,今天介绍舒曼专辑。舒曼浪漫轻柔的曲调在 Martha 灵动的手指下闪烁,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。

协奏曲是 Martha 的招牌项目,她在六七十岁高龄也能背谱演完半小时的高难度曲目。在舒曼的作品中,Martha 并不需要展示她的爆发力,所以大部分时候都以饱满的背景作底,非常贴合浪漫的情绪。然而一旦爆发,Martha 却仍然在锋芒藏露中显示她鲜明的个人风格。此专辑还包含了儿时情景,比起霍洛维茨沉重的回忆,Martha 的演绎像是梦一般晶莹的童年,单纯描绘美好的一面,也能唤起听者的回忆。

华纳出品的数字专辑,可以在流媒体平台收听,音响浪漫饱满。包含由 Nikolaus Harnoncourt 指挥的钢琴协奏曲、童年情景,以及与许多独奏家合作许多室内乐作品。


Rostropovich - 俄国时期

Cover3

唱片名:Chopin, Miaskovsky & Shaporin (The Russian Years)
艺术家:Mstislav Rostropovich
发行日期:1st Feb 2017
厂牌:Warner Classics

让我们通过 Rostropovich 的演奏来了解一位作曲家,被称为“苏联交响曲之父”的 Miaskovsky。他出生于 1881 年,最初在军校学习工程。1896年,当他听到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,才立志要成为一名作曲家。他于 1917-1921 年创作的第六号交响曲是第一部描绘十月革命的交响乐作品,不仅表现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巨变时刻的心理状态,也融入了作曲家个人的哲学性思考。

30年代,他在西方被认为是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。但在之后,由于政治压力,他的风格变得更为内向、保守,但即使如此,他仍然在1948年那一次大批斗里被点名。

除了交响曲,他的奏鸣曲似乎更能表达真实的情感。本专辑中,Cello Sonata No. 2 in A Minor, Op. 81 题献给罗斯卓波维奇的a小调奏鸣曲,孤独、内敛,前奏响起时,就已经被深沉的情绪打动。

Rostropovich 被称为 20 世纪最杰出的大提琴家。整张专辑其它乐曲也都非常动听,有 Rostropovich 的充沛情绪和富有穿透力的录音质量。


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

Cover3

唱片名:Beethoven: The Late String Quartets
艺术家:Tokyo String Quartet
发行日期:1st Jan 1990
厂牌:RCA Read Seal

贝多芬的晚期弦乐四重奏一直是深刻的代名词,每一首都极其动听且富有意义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为推荐选择版本时,那些盛负吹捧的,我实在不知怎样欣赏。略听了 Apple Music 上几乎所有的搜索结果之后,有两个版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一个是本张唱片,清晰灵动的演奏,深刻仔细的思考,突出的录音水准。另一个是 Peterson Quartet 的第十六号四重奏,激越深重的声响,令人战栗的拷问,足以让其它唱片黯然失色。但我最终选择了前者。或许刺激的听惯了,别的就再也听不进去了。如此并不见好,我以为。

这次介绍贝多芬的最后一个主要作品,第十六号弦乐四重奏 Op.135 的最后一个乐章。这就是贝多芬在谱上写下“Muss es sein? Es muss sein!“ (非如此不可?非如此不可!)的那段音乐。读过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》的朋友对这句话应该不会陌生。为了让这几个字的意义绝对清晰,贝多芬在乐章开头写下:Der schwer gefasste Entschluss —— 庄严而沉重的决定。

勋伯格发现,在这首曲子的音符上,问题与回答是对应的关系。把回答的乐句旋转180度,往中间补上音符,移一个位置,就成为答句中的第二句。当然,勋伯格也承认,贝多芬的一些作品,直到今天都是无法被我们理解的。比如被斯特拉文斯基称为“这绝对是首当代音乐,而且永远都会是当代”的 Grosse Fuge 大赋格。

在贝多芬的晚期作品中,音乐已经脱离了简单取悦感官的目的,并直面那些关于人与命运的拷问。而当音乐可以表现一些难以言喻,但又确实且深重的挣扎与冲突的时候,它就完全成为一种审美,是晓波先生所说“离于尘世的自由”了。

空凳

禁止转载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